返回

有关于神的战争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披肝沥胆为百姓 新解《清明上河图》(1 / 1)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大学毕业前夕,陈西安也想留在省城父母身边,不仅工作条件好,对事业也有帮助,毕竟在省市级部门工作,起点高,进步快。母亲表示支持,要父亲跟有关方面打个招呼,保证工作分配万无一失。父亲却反对:“去基层!少奇同志咋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才能大任降身。”

陈西安笑着纠正说:“爸,是孟子说的。”

“哦?我只记得是从《修养》里看到的。啥意思?这是说只有到下面经过各方面的锻炼,才能成大事!”

母亲抱怨道:“西安没在基层锻炼过?下乡四五年,你在哪儿?我家可是贫农,还不是受了连累!”

陈西安突然想起了刘玉明的那句口头禅“三代贫农”,噗嗤笑出声来。

母亲瞪了他一眼,说:“还笑,再让你下几年,哭都哭不出来。”

那几年老伴,子女受的苦,父亲心知肚明,这是一种难言的痛,他觉得对不起他们。所以,只要一提到史无前例,他便闷不做声。

母亲却不依不饶:“再说西安在身边,也有个照应。我的糖尿病,你的肺气肿,忘了?”

父亲不紧不慢地说:“都不是要命的病,慢慢调养嘛。再说顾委的工作又不忙,顾得上就去问一下,顾不上就在家。”

母亲无计可施,让秘书出面“代劳”。大学给父亲打电话征求分配意见,父亲勃然大怒,狠批了秘书“假传圣旨”,而且把去基层的意见告诉了校方。于是,陈西安来到了金堡市,在变压器厂当了一名技术员。从副科长,一直到副市长,两年前成了正市长。一次,他到省城开会,晚上回了趟家。父母,妹妹正在吃饭。

父亲笑逐颜开,放下筷子说:“吾家千里驹也!”

母亲把一碗饭递给儿子:“老家伙,又拈酸捣醋!”

“我说的不对吗?那年让西安去基层,你还闹意见,咋样?看到实效了吧?基础实,则梁柱稳,梁柱稳,则殿堂坚,可堪大用。”

“我看是西安自己的努力,娃也使了洪荒之力哩。老顽固!”

父亲不理会母亲,继续发表高见:“西安,大道理不说了,送你四个字——廉洁爱民。‘连千里之封,得一良守,则令千里之民安;环百里之境,得一良吏,则令百里之民悦’,好像是《宋史·萘崇礼传》中的话,我这儿有,可以拿去看看。”

也许正是从这一天起,刚刚就任市长的陈西安开始考虑治理金堡市的苦水。

金堡市北望陕北高原,南俯关中平原,坐落于百余里的川道里,中有苦水河从北边的金梭关蜿蜒而下。自清末发现煤炭以后,河南,甘肃及省内的资本和难民就潮水般涌入金堡。他们以采煤,贩煤为生,苦水河两岸便成为他们及后代的居所。然而,河道曲折,垃圾壅塞,久未疏通,只要连降暴雨,便会造成河水泛滥,冲毁两岸的道路,工厂,民房。陈西安到变压器厂的第二年,便曾遭过水灾,职工宿舍被冲垮,怀孕的妻子手段惊吓流产,至今还心有余悸。

在周一的例会上,所有议程进行完之后,陈西安提出了治河的动议,要求大家分头调研,然后就相关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实际上,从市委到政府,几乎每一任都有治河的打算,也开过无数的会议,但是,资金问题始终困扰着决策者们,以至于一直议而不决。

“问题是钱。”财政局长面有难色,扫了一眼摊在桌面的表格:“按照陈市长指示,除去教育,市政等有关民生必须开工的项目,初步匡算资金缺口仍有三分之一。”

有人提到,在矿区调研时,不少工人,家属建议开展义务劳动。问题一经提出,讨论热烈。陈西安归纳了一下各方意见,将苦水河划为若干段,由所在地的机关,工矿,街道承包建设。市上则统一设计规划部署,统一采购砂石,水泥,钢材,大小车辆各自解决。除街道办组的市民给予适当的补助,也就是伙食。所有劳动者都是义务劳动。这时有人提醒,那些部属,省属,工矿企业财大气粗,未必听话。陈西安部署各位副市长分头做他们的工作。

“硬骨头我啃!”陈西安坚定地表示,掷地有声。

在报请市委同意后,市治河指挥部挂牌成立,陈西安任主任,各区县也成立了分部。经过大半年紧锣密鼓的筹备,最后一场秋雨过后。治河工程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序幕。市民们欢欣鼓舞,干劲冲天,因为他们将永远告别年复一年的洪水灾害和土房草棚,实现安居乐业的夙愿了。

陈西安拖着沉重的双腿回到家,妻子齐建华为他掸去衣上的雪花,俯身摆正拖鞋,看见沾满泥水的皮鞋,裤腿,关心地问:“又去工地了?”

陈西安点点头,道:“饭好了吗?”

“我再热一下。”

陈西安摆摆手:“算了,凑合吧。”

齐建华坐到丈夫对面,默默望着丈夫狼吞虎咽的吃相,不禁笑了:“像八辈子没吃过饭。”

陈西安放下碗筷,问起变压器厂工地的进度,他想从妻子的口中听到真实的情况。诗歌的进度令他舒心,而“摊派”的议论又让他不快。他相信绝大多数市民从心里拥护治河,说风凉话的只是个别现象。阻力最大的是全市最大的部属工厂73号信箱,他们厂的言行又直接直接影响到其他央企,省企的决策。有的甚至放出话来:“73号动,我们就动。”擒贼先擒王,陈西安决定即刻拜访73号。

早上,他驱车南下。一路上,苦水河岸红旗列阵,喇叭声扬。手推车,架子车,卡车来来往往,锨起镢落,热气腾腾。然而到了川口,却是满目衰草,一片荒凉。73号信箱到了。

在厂办公室足足等了一个小时,洪厂长才推门而入,道歉声声,说生产任务重,实在是分身无术。都是熟人,陈西安直陈来意。洪厂长表示,厂里十分拥护,支持市里治河的决策,好事,利民也利厂,只是书记在北京开会,出工的事,他一人不好擅专,恐怕还要等一等。“我们绝不会拖后腿!”分手时,陈西安摇着他的手臂,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警告:“时间不等人,再不见动静,我可有杀手锏啊。”洪厂长回敬:“那我有回马枪。”两人哈哈大笑。

陈西安心里清楚,和一些小厂不同,73号信箱并不心疼钱,对他们来说,不过九牛一毛而已。其实他们是“老大”的思想在做崇。

尽管早已收到政府的通知,指挥部的文件和施工图纸,73号却迟迟不动。陈西安亲自拜访也未见效果。如何推动73号信箱呢?有人激愤地建议停水停电。陈西安认为,毕竟军工生产,关系重大,不能伤其筋骨,所以,只下令断粮。

很快,市政府接到73号信箱的投诉:职工到川口粮站,却被告知,无粮,正在调运。洪厂长也把电话打到政府,点名找陈市长。陈西安也玩起了躲猫猫。

这时,他接到了省委副秘书长罗小江的电话。

“西安,你又出名了,告你的信一河滩,我给你念念”

“不念我也知道是啥内容,摊派!沽名钓誉!还能有啥?”

“不不,比这还严重。电子部传来一份公函,王书记作了批示。”

陈西安心里一紧,事情闹大了,终于有人关注了,也许不是坏事。

“啥内容?”他话语平静,内心却不免有些忐忑。

“部里说你是乱摊派,手段恶劣,影响了军工生产,要求省委严查,并且立即恢复粮食供应。当然,他们也说当地企业应该为地方,为老百姓承担一些社会责任,麻木,无动于衷也是不妥。反正又打又捧。还算客观,只是语言有些激烈,像是部长大人的口气。”

“王书记的批示呢?”说实话,陈西安对电子部的“告状”不太上心,顶头上司的态度才是至关重要的。

“转金堡市委,市政府,严书记,陈市长一阅。请妥善处理,粮要吃,河也要治。你是秀才,好好琢磨。王书记让我转告你,他理解你的苦衷,处境,但要注意方法,适可而止,尽快恢复供粮。依我的愚见,省上还是护犊子的。这是公事。还有一件私事。前几天去看全省书法大赛获奖作品展,没想到还有你的大作,金奖!难得啊,成了大书法家!啥时赐在下一件墨宝?”

陈西安也很吃惊:“都是以前写的,献丑了。这一阵子不行,你知道,写字也讲氛围,古人弹琴要焚香,喝酒要划拳,愤怒出诗人嘛。眼下焦头烂额,哪有心情啊,河治好了,随你挑!”

陈西安理解王书记的心思,似乎不只是护犊子,更多的是王书记对他陈西安处境的理解。他相信任何一个地方的政府都不愿意看到自己治下因民生凋敝,丛怨沸腾而引起社会动荡。在这点上,高下一理,古今一理,中外一理。当他初次看到张择瑞的《清明上河图》时,他看到的不是巨擎的名头,高绝的画技,久远的年代,咂舌的天价,而是一个城市的繁荣,安定。而这一切的基础便是政和世清。他以为这幅画当是一方领导者最高的追求。自己可以做到吗?也许不能,但应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