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有关于神的战争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老少两代心思各异 省市高官原是故人(1 / 1)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郭红卫的父亲是从省城下来的,不过,和知青不同,他父亲是市民为了响应“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号召,跟着父母到农村落户的。为啥?刘精明记得在大队时看过他父亲的档案,成分不好。他家祖籍山西,新中国成立前,他爷爷来省城做粮油生意,赚了些钱,在东门外买了一院房。公私合营后,郭红卫他爷爷就在市油脂公司当了采购员。三年困难时期,因倒卖菜油被举报,好在数量不大,又能积极退赃,只是被开除公职了事。从此,他爷爷变得老实服帖,谨小慎微。所以,当街道办的工作人员上门动员到农村落户时,他当即表示听党的话,决不当绊脚石。起初,他们一家给社员留下的印象不错,服从领导,团结贫下中农,按时出工,从不说怪话。但是过了一阵,有人发现曹老汉大女儿的肚子大了,那可是方圆百里的一枝花哩。风言风语传开了,说是老郭的娃给弄下的。不久,两人匆匆结了婚,老郭给置办了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应俱全。至于结婚的场面,许久以后依然是社员们议论的话题:“娘娘,大的差大!”半年后,他们生下了郭红卫。因为有了娃,几次省城招工,大学招生,老郭的儿子都未能如愿,无可奈何地留了下来,成了真正的农民。郭红卫长大以后,也没考上大学,老老实实在家种了几年地后心就活泛起来,他先在县城开了个烟酒门市,后来在省城贩起红富士苹果。他父亲则把东门外空了多年的院子腾出来,做了中转站。短短几年下来,郭红卫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苹果王”,听说还是县长的座上宾里。

白莉莎体贴地招呼,郭红卫豪爽地相劝,一杯又一杯,酒瓶很快见了底,满满一桌菜只动了几筷子。

郭红卫打着酒嗝,搂着拉牢的肩膀,口齿不清:“老弟,今后有啥事,尽管言传,哥一定给办,要不然是这”他弓起手背,做出乌龟的造型,又掏出一张名片,“这是我的电话。”

号称“三瓶不醉”的拉牢已经是晕晕乎乎,记不起自己咋样回到店里,睡倒在床。第二天中午醒来,拉牢嘬着酽茶,左思右想,弄不明白:自己虽然和郭红卫认识多年,但也只是点头之交,从没有过生意上的往来,昨天的豪宴为啥?他把自己的疑惑告诉了哥哥,拴牢满不在乎:“能有啥?钱多少的呗!”

刘精明却有不同看法。

刘精明喝罢了汤,,打开了电视机,收看《全省新闻联播》。拉牢就像在自己家一样,拉个凳子坐在一边,和刘精明闲谝,又说到郭红卫的请客。刘精明吸了口烟道:“怕是有啥麻瘩,那郭红卫是啥人,不见橼子不上瓦,和他爷一样,精的差大,我的名字应该给他安上才对。”突然。他对拉牢招招手,“快悄悄!”频幕上,大型农贸市场里走过几个干部模样的人,其中一位老者向猪肉摊主问着啥,下方字幕打着“省委领导检查双节市场”的几个字,里边传出播音员的声音:省委王书记来到全市最大的农贸市场,检查双节市场供应,让市民吃上放心肉,放心菜

刘精明炫耀着自己的见多识广:“那老汉就是王书记,广西调来的。”当她听到“陪同检查的还有省委副秘书长罗小江时”,马上指着王书记身旁的中年男子:“那就是罗小江,咱队的知青,记得不,拉牢?”

拉牢双手各拿着一个包谷棒搓动着,包谷粒噼噼啪啪落入脚下的蒲蓝里。他冷冷地瞥了频幕一眼,摇摇头。

刘精明的老婆提醒道:“真是老糊涂了,拉牢那时多大?记得啥?”

话头一起,刘精明啰啰嗦嗦谝起队上的知青们,罗小江,陈西安,辛妹妹“都是些乖娃。那罗小江招工,还是你爸去了趟金盆湾给办下的。风光的差大,还是靠三代贫农,”他咯咯笑起来,“咋?不信?回去问嘛!”

床上,刘玉明正依着被子闭目养神,手里捧的收音机正播放着《游西湖》唱段,脚边是摊开的小棉裤,妻子正絮这棉花。

拉牢进屋,问:“吃过了?”随手拿起遥控器,“咋不开电视?”

能香答:“没啥看的,明儿才有哩。”

拉牢知道父母只爱秦腔,其他节目几乎不看,而省台每周只有一晚播出《秦腔天地》,所以这台电视机对他们来说几乎就是摆设,或是财富的象征。

拉牢漫无目的地换着台,谝起在刘精明家的见闻,又提起那几个知青的名字,能香也回忆起当年那些人那些事,谝得兴奋,竟然停下了手中的活计,还不停地把头转向刘玉明:“得是?他爸?”

刘玉明一言不发,只是间或地哦哦着,像在敷衍。其实,知青们的样子已定格在他心底,只是无法想象他们如今的眉眼,毕竟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自己已经老了,他们呢?

这些年来,他一直悉心保存着每一个人的来信,几乎没有丢失一封。他熟悉每一个人的笔迹,有的好看,一看就是女娃写的;有的难看,像材棍棍捆在一起;有的潦草,几乎难以辨认,还要请刘精明帮忙,他当过文书嘛。陈西安最央,不知从啥时起,改用了毛笔。“字好哩!”刘精明说,“像个书法家。”还硬要走了一两封,说是收藏。他们真的长大了,进步了,有了成绩,有的还当了大官,大老板。他由衷地感到欣慰,也感谢他们在生活上帮了自己,给上丰地办了实事。这是善有善报?不,他觉得当年没做啥,只是可怜娃们,实话一个。自己呢,日子好了,却老的差大了,不到六十岁,头发早白了,背也锅了,腰也展不起,怕要完了。一丝悲凉霍地攫住了他的心。

拉牢和他父亲的想法完全不同,从那时起,他开始有意无意地关注那几个逐渐熟悉的名字,只要店里不忙,就骑上摩托赶回家,收看《全省新闻联播》,如果客人多实在走不了,他会在第二天借隔壁电器商店或饭馆的报纸,搜寻省城的政治新闻。不过,遗憾的是,他再也没有看到期待中的面孔和名字。

拉牢并不死心,依然争取收看《全省新闻联播》。离播出还有一段时间,溜达到父母家,父亲不在。

“达去了?”

“还能达去,到队部嗮阳婆去了。和你精明叔谝哩。你今儿咋回来早?得是钱赚够了?”母亲说着递给他一碗茶,“刚煎的。”

拉牢吹着碗中的茶叶,和母亲胡谝起来,不知不觉又谝到那几个知青。

母亲叹道:“那几个都是乖娃,只是那时候乱的差大,啥是黑,啥是白,没人亮清,娃们恓惶哩。还是你爸心软,哪一个走,力都出扎了。为这,和那贾主任没少嚷过仗。我跟你爸几十年,他这人啥都好,就是一根筋,见不得人流泪,人家一哭,他就上火,打抱不平。把人惹下了,自己也没挣个好。这些年要不是那几个知青今儿帮个钱,明儿帮个粮,咱屋甭说三代贫农,你这代能跑达去?还有咱队的奶山羊养殖项目,几个公社都在抢,最后还不是给了咱上丰地?那你爸挣下的面子,好人有好报嘛。他们也算有良心,年年过年都来慰问信,有的还给点钱哩。人家不理你,你又能咋?你爸爸信都藏着,像是啥宝贝,就是纸片片嘛。”

母亲的话突然提醒了拉牢。几年前,省城来了几个人,不知听谁说父亲有不少贴有“文革”邮票的信封,亲自找上门,说高价收购,父亲连门都没让进:“难日的,听谁胡谝,有个辣子!”

受好奇心驱使的拉牢提出想看看,母亲不住摇头:“让你爸知道又要噘我哩。”

拉牢央求:“眼窝又看不去,几张纸片片有啥嘛。”他模仿着母亲的口气。“再说他又不在,咋知道?”

经不住儿子软磨硬泡,母亲从腰间娶下钥匙,打开了板柜,挪开上层的衣物,指着一个碎花蓝布包袱,说:“都在里头,重的差大,我拿不动。”

拉牢从柜底抱出包袱。迫不及待打开来。大大小小的《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语录》,塑料皮的,精装的,足有二十来套,还有一套两卷本,大小和杂志一样。母亲打开扉页说:“那是罗小江送的,上面还有他爸的签名哩。”信有上百封,从七三年到去年,摆的整整齐齐。拉牢随便抽出了几封,有罗小江的,有陈西安的,还有辛妹妹的门外传来连连的咳嗽声。

“我爸回来了。”拉牢赶忙扎好包袱,放进板柜,一溜烟跑了。

金堡市市长陈西安离开金梭关治河工地的时候已接近午夜了。早些时候,他在指挥部的工棚里听取了区长关于工程进度的汇报:河底清淤工作已经完成,下一步砌石护坡的工料已经备妥,两三天便可开工。他不放心,又进行了实地勘察,果然石料,水泥整齐地码放在河岸。他很满意,握住区长的手,嘱咐道:

“要速度,更要质量!”

借着依稀的月光,他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公路边,上了灰头土脸的桑塔纳,疲惫地靠在后座上,活动了一下脖颈,拍拍司机的肩膀,说:“回吧,前面到大石凹叫我一下,顺便去看看那儿的进度。”

他闭上双眼,很快进入了梦乡。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