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同学聚会上的“新消息”
八月的傍晚,晚风把夜市的烟火气吹得很远。红底黄字的“李记烤冷面”招牌闪着暖光,铁板上滋滋作响的面条裹着鸡蛋,香气混着隔壁冰粉摊的红糖味,漫过挤满人的小桌。林晓雨坐在塑料凳上,指尖捏着冰凉的玻璃杯,里面的柠檬气泡水冒着细密的泡,像她此刻雀跃的心情——这是初中毕业后第一次同学聚会,她特意把文学社的纪念册塞进包里,想跟大家分享上次投稿的好消息。
“晓雨!这里!”王浩从人群里挤过来,手里举着两串糖葫芦,糖衣在灯光下亮晶晶的,“刚排队买的,你以前最爱吃这个,酸甜口的,没放太多糖。”他把一串递过来,竹签上的山楂裹着厚厚的糖霜,咬一口能拉出细糖丝——就像初三那年运动会,他跑赢了100米,特意买了糖葫芦庆祝,当时晓雨说“这是胜利的味道”。
晓雨接过糖葫芦,笑着道谢,目光扫过对面的空位——那是苏晴的位置,她早上发微信说“会提前到占座”,怎么还没来?正想着,就听见帆布包上的铃铛声,苏晴提着个纸袋跑过来,额角沾着汗,发梢贴在脸颊上:“对不起对不起,路上堵车了!”她把纸袋放在桌上,里面是两盒冰粉,“我妈早上做的,放了葡萄干和花生碎,你们快尝尝。”
晓雨看着苏晴帆布包上的小老虎布偶——那是去年冬天去养老院时,张奶奶亲手缝的,说“挂着能带来好运”,现在布偶的耳朵有点磨毛,却被苏晴洗得干干净净。她突然想起填报志愿时,两人还一起说“要去市一中,以后每周都来这家夜市吃烤冷面”,心里满是期待。
“都到齐了!我们点单吧!”文艺委员举起菜单,上面的字迹被油浸得有点模糊,“烤冷面要几份?晓雨和苏晴以前总一起点双蛋双肠的,对吧?”
“对!”苏晴的声音有点轻,她低头翻着菜单,指尖在“烤冷面”那栏顿了顿,又划到“炒米粉”,“我……我今天想吃炒米粉,微辣的。”
晓雨愣了一下——苏晴以前从不吃辣,每次一起点单都要“免辣免蒜,多放醋”,今天怎么突然变了口味?她正想问,王浩已经抢着喊:“老板!两份双蛋双肠烤冷面,一份微辣炒米粉,再加三碗冰粉!”
夜市里渐渐热闹起来,邻桌的学生在聊高中预习的事,有人抱怨数学函数难,有人兴奋地说报了线上物理班。文艺委员咬着烤冷面,含糊地问:“你们都预习得怎么样了?我妈给我报了个衔接班,每天背单词背到头疼,感觉高中英语好难啊!”
“我还好,”林墨学长帮我整理了错题本,函数那块清晰多了。”晓雨掏出手机,想给大家看学长画的思维导图,“对了,我还准备开学去市一中的文学社报名,周学姐说……”
“我可能去不了市一中了。”苏晴的声音突然插进来,很轻,却让喧闹的小桌瞬间安静下来。她手里的冰粉勺停在半空,花生碎撒在碗沿,没人去捡。
晓雨举着手机的手僵住了,柠檬气泡水的凉气透过玻璃杯传到指尖,却让她觉得心里发慌:“苏晴,你……你说什么?我们不是约定好一起去市一中的吗?”
苏晴放下勺子,指尖抠着帆布包的带子,小老虎布偶被捏得变了形:“我爸妈找启明中学的老师聊过,他们说启明的理科实验班有专门的补差课程,更适合我……我数学模考成绩不太好,去那里可能更有把握跟上。”她的声音越来越低,眼眶有点红,“我本来想早点告诉你的,可我怕你难过,也怕……也怕自己舍不得。”
晓雨的喉咙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手里的糖葫芦突然不甜了,酸意从舌尖漫到眼睛里。她想起去年夏天在海边,两人把写着“一起考市一中”的纸条埋在沙里,苏晴说“就算以后不在一个班,也要一起在樱花树下背书”;想起体育加试时,苏晴陪着她每天晨跑,手里的温水永远是温的;想起深夜整理复习笔记时,两人在台灯下互相打气,说“再坚持一下,就能一起看樱花了”。
这些画面像电影一样在脑子里闪过,她突然发现,苏晴最近微信回复得越来越慢,预习时总说“在忙别的”,原来她一直在为志愿的事纠结,怕自己难过才没说。
“启明也很好啊!”王浩突然开口,把手里的糖葫芦递到苏晴面前,“我表哥就在启明,他说那里的操场特别大,还有室内篮球场,以后我们可以去启明找你打球,你也可以来市一中找晓雨看樱花,两所学校离得又不远!”
文艺委员也点点头,掏出手机点开地图:“你看,市一中到启明只有三站公交,周末我们可以约着一起写作业,还来这家夜市吃烤冷面,跟以前一样!”
晓雨看着苏晴泛红的眼睛,突然明白了——真正的友谊不是一定要在同一所学校,而是即使分开,也会为对方的选择开心,为彼此的未来祝福。她从包里拿出文学社的纪念册,翻到最后一页,撕下那张夹在里面的樱花书签——是周学姐送的,粉白的花瓣压得平平整整,“这张书签给你,”她把书签递过去,“市一中的樱花我替你多看,拍照片发给你;启明的香樟你替我多拍,我们就像还在同一所学校一样,分享每天的事。”
苏晴接过书签,指尖轻轻摸过花瓣纹路,突然笑了,眼泪却掉在书签上:“好!我每周都给你发启明的香樟,你也要给我发市一中的樱花,还有文学社的活动,不准偷偷不告诉我!”
“肯定不!”晓雨也笑了,拿起筷子夹了一口苏晴碗里的炒米粉,微辣的口感刺激着味蕾,却意外地好吃,“没想到微辣的炒米粉这么香,以后我们可以一起点,你吃微辣,我吃原味,就像以前分烤冷面一样。”
夜市的灯光更亮了,铁板上的烤冷面还在滋滋作响,邻桌的笑声混着蝉鸣,漫过小小的餐桌。大家又热热闹闹地聊起暑假的趣事——王浩学会了骑自行车,摔了三次终于敢上路;文艺委员报名了吉他班,现在能弹《起风了》的前奏;晓雨跟大家分享了文学社的投稿计划,说以后要写一篇关于初中友谊的文章,主角就是她们几个。
离开夜市时,晚风带着凉意,苏晴挽着晓雨的胳膊,帆布包上的铃铛叮当作响。两人走在路灯下,影子被拉得很长,像初三那年一起走在放学路上的样子。“下周我们去图书馆预习吧?”苏晴突然说,“我把启明的理科笔记带给你,你把市一中的文科资料借我看看,我们互相补短板。”
“好啊!”晓雨点点头,抬头看向夜空,星星闪着淡淡的光,“海边的约定我们没忘,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实现而已。”
苏晴笑着点头,手里的樱花书签在灯光下泛着暖光。晓雨知道,即使她们去了不同的高中,那些一起走过的日子、一起许下的约定,也会像这张书签一样,被好好珍藏,在未来的日子里,散发着淡淡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