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有关于神的战争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纺织城艺术区与趣赏《牡丹亭》(1 / 1)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亨利一时玩的兴起,又接着在繁忙之中抽空去了朋友夜未央推荐的纺织城艺术区。

他写到:享受着便宜又快捷的公共交通服务,花了3块钱,就从北郊未央区坐大巴换地铁来到了纺织城艺术区。朋友夜未央一个劲向我推荐,禁不住好奇,这个双休日给自己这个艺术门外汉安排了一次走近雅典娜的机会,想好好领略一下所谓艺术的感觉。

昔日的纺织城,已经面目全非。想当年,纺织工业还是我们国家的支柱产业。小时候读柳青先生写的《创业史》,很是羡慕女主角改霞当上了纺织女工。鹅班的童鞋上次在师生会时还演唱了俄语版的纺织姑娘,而今废旧的厂房成了艺术区,不禁叫人感慨良久。

从停车场的边门拐进艺术区,映进眼帘的是废旧的铁轨和五十年代的火车头,而旧配电室则装饰上了现代元素的电子卡通图案,有点沧桑的意味。一段朽木,从太阳穴左右斜穿过一个人头的雕塑,有振聋发聩的启示。她是在批评我们的思想太落后了吗?不得而知。厂区的南墙上,有毛主席的手书:为人民服务。马恩列斯毛的宣传头像,还有写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节录的黑板报。完全是那个时代的原貌。展现了那个年代集体主义意识的艺术特点。有一对新人在火车头前拍婚纱照,这种时空的错位还真是有现代的前卫感。

依次钻进巨大的旧车间,墙体斑驳,光线昏暗。红色油漆写的大大的拆字,有点棚户区改造的意味。寻寻觅觅,发现有地方亮着灯光。推开极富现代感的金属玻璃门,里面却是一古色古香的陶瓷吧。在无一点灰尘的玻璃柜中,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紫砂壶,五彩陶罐,如玉般透明的瓷盘,瓷碗。间以绿萝等植物的陪衬,还真是有艺术特色。我留意了一下里面的套间,竟然有一座做陶瓷泥胚的工作台和一小小的电烧瓷窑。难怪刚才的门上标着diy几个英文字母呢。体验,也成了现代艺术的一种潮流。

在车间的格子间转来转去,有几回还迷了路,又回到原来的地方。一个标着四维空间的地方吸引了我,我觉得那名字既虚幻又前卫。门口的海报上,一个人在黑暗中盘腿而坐,周围散布着点亮的蜡烛。细看原来是一个名叫“索求”的行为艺术的片片。推门而入,左手处一株像科幻电影里的树的枝,发着迷幻的光,以毫无秩序的状态缠绕成一个海绵体,似乎在诠释“零度”的含义。而在空旷的屋子里,一台投影仪丝丝响着,荧幕上模模糊糊是混沌初开,婴儿在子宫中的发育的反复转换。现代艺术家们,好像更关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儿去的哲学命题,让观众思索更深层次的问题。

刚要推门而出,一位大学生模样的小姑娘从桌上抬起头来,对我说:你要是感兴趣,我建议您上楼去看看。我这才注意到门侧有一铁制的楼梯,很像是爬高烟囱的设备,已经锈迹斑斑。我道了谢,顺梯而上。一幅“消失在风景之中’’的摄影作品让我驻足。嫩绿色的田野,绿树阴下,一只蜗牛停在布满伤痕黑褐色的树干上。而另一以矩形太阳能电池板为背景,用原木做成的大大的写字台和长椅,配以用青,绿,嫩绿,黄为主色心型树叶的人工树,有焦黄色被虫咬的洞的作品,远看极像一幅立体的风景画。这使我不由想起儿时长安的清水螃蟹,草滩的韭黄泥鳅汤,还有奶奶那让人流口水的韭菜盒子。而后工业化的双刃剑,都让这些成了一种奢侈的记忆。在楼梯的角落,有谁养的黑,白两只兔子在抢着啃吃装在塑袋里的青菜,我用相机照了下来,取名:咀嚼绿色。霾来过,绿色自在,也在我们心中。一切都要从我做起。

在穿过两边挂着用木框装饰的或风景,或花卉油画的狭窄走廊后,我在一个叫做油画坊的过去叫做车间的地方,看见在一排排长桌后,有十来个男孩女孩坐在那静静的作画。四周墙上挂着他们的稚嫩之作。旁边写了好多油漆未干的提示。我不由想起在长安君的家里,也曾见他画油画,跪在地上,用他很特别的眼神瞄着“列宁”。油彩洒了一地。而我和他的联系,只剩下了在新城广场的一张黑白照,和他用英文写的圣诞之夜。孩子们轻轻的笑声和耳语让我回归现实,我在刚刚进来的过道里,对着镜子自拍了张片片,觉得似乎自己也占了灵气,有那么一点艺术爱好者的范儿。

而那株长在墙角和下水管道间的绿萝一直蜿蜒向上。用绿色,管道,铁门,铁车箍装饰,瓦片垒成的花围墙,使这个叫做艺术咖啡馆的地方自然成了我抓拍的对象。高大的厂房门廊上方,一株红色的爬墙虎很是特别,底下的叶子已经发暗,照着阳光的地方色泽红艳,呈现出自然之美。那边花店里的各种花儿五彩缤纷,就像蛋糕店里的蛋糕一样品种繁多。但都多了商业气息,少了那么一点雅典娜的韵味。

从那个艺术洼地爬出,回看展馆,一座高大巍峨的用汽车旧零件拼装成的机器人,好像是80后喜欢的汽车人里那个叫做擎天柱的带头大哥。这种把废品做成艺术品的思路让人赞赏。而鱼骨形状拉长并列,配以红色矩形的展览馆门,框,有白色做底,还真是美的令人叫绝。想起此地应该离半坡博物馆不远,决定立刻去追寻那个神秘的锥形陶罐。

记忆中的半坡博物馆在林立的高楼大厦群里很难寻找,完全颠覆了儿时的记忆。寻找那个王东君骑车来看望我的我曾经工作过的工厂,根本就是奢望。只有展馆前院一个怀抱锥形陶罐的少女雕塑,似乎唤起了我对这里的模糊记忆。墙上民知其母,不知其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一行字,准确描绘了半坡人原始社会母系部落的特点。追魂,不可忘却的记忆,则详细介绍了我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发现,挖掘,修复,保护半坡文物的事迹。展室里的大大小小锥形陶罐有十几个,我拍下了其中有代表性的褐色罐,旁边伴之陶盘和小巧的陶碗,墙上谁画的水墨还是很写意。半坡人用的骨质鱼钩小巧精致,完全可以和现在的钓勾相媲美。古针很细很美。一段用电脑制作的有关半坡人的ppd,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居住,甚至墓葬。好让我们在参观后面发掘的庞大的墓葬区时有一点考古的常识。一组泥塑生动再现了半坡人烧制陶器的过程。而那幅描绘这一场景的现代版画,则自然成了艺术品。

意犹未尽的我被墙那边小孩子的欢声笑语吸引,翻过一座小山,爬了一段弯弯曲曲的铁制楼梯,来到一个操场样的院子里。那里用泥土,石块,茅草,仿盖了几排半坡人居住的茅草房。提示上说是专让孩子体验的亲子乐园。要参观需网上预约。看来一定是来者不少。我暗赞这是个让孩子们从小热爱科学的好办法。茅草屋的门上有一些象形文字。有人说是外星人留下的,有人说那是半坡人的抽象画。看来古人也一样热爱艺术。

著名的我省交响乐指挥家郑小英说:生活产生艺术,艺术美化生活。十月份的师生会,维克多,大小卓娅,海琦君他们策划的带红领巾,唱队歌的做法,还有大美女雪花飘飘从北京飞到莫斯科,在红场深深地向列宁墓鞠了一躬,惹得俄罗斯人一片掌声。都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

我把那次系过的红领巾围在我家那个用核桃壳粘接成的花瓶的颈上,瓶子里有几朵五彩缤纷的花。我想要告诉你的是:年轮的记忆,青春的理想,缤纷的思想。我是否也有了一点艺术的味儿了呢?我很想知道。

小简伸出三个大拇指,回应说:我觉得学长很有文艺味。

仙类丹英写到:拜读了老兄的文章,再次点赞。之所以说好,至少是勾起了我要去看看的的想法和愿望。你很会写游记之类的文章,不慌不忙,深入简出。闲散紧致,随心所欲;或点到为止,或油彩重抹。加叙加评,甚是好看。“四维空间”,倒是勾起了我的好奇之心。因为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三维空间和一维时空,而不是四维空间。我真想看看四维空间是个什么样子,也许只是艺术家的说法。我是相信多维空间的说法的。

半坡村博物馆已经多年没去了,真应该再去看看咱们的老先人。我真佩服中国2000多年前的先哲们,竟然能准确地描述出原始社会的形态:“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太了不得了。

初秋的九月,正逢迎新生的繁忙季。恰好2015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如期而至。在星期五晚上亨利和妻丽她们有幸观赏了上海昆剧团演的新版《牡丹亭》,亦不失为忙中偷闲的一种趣味。

《牡丹亭》也被称作《还魂记》,是我国古代著名戏曲作家汤显祖的名作之一。剧情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台词优美典雅,很有汉语言文字的特色。是舞台经久不衰的剧目。如今被上海昆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黎安和国家二级演员罗晨雪加以现代元素的演绎,更显得美轮美奂。

故事说的是:南宋末,南安太守杜宝有女唤丽娘,聪明美丽,家教甚严。难出闺门。一日,丽娘和春香偷偷去后花园玩耍,面对春光明媚,感慨万千。她春慵欲眠,梦见一书生和她在牡丹亭畔梅花树下幽会。遂念念不忘。寻梦伤感,抑郁成疾。不久去世。她曾命小丫鬟春香将一幅自画像藏在太湖石下,并要死后葬在牡丹亭畔。时逢杜宝奉旨升迁,离开南安,遂将后花园改作道观,命老儒生陈最良及石道姑代为看守。丽娘逝后,一灵不昧,为寻梦中才子,上下求索。后得花神,判官之助,许其还魂,三年后,岭南秀才柳梦梅游学至南安,投宿观中,偶游后园,拾得画像一轴,画中美女似曾相识,仿佛梦中幽会的佳人。他以一片痴情,连声呼唤。真情感动,丽娘回生,二人成就了美满婚姻。

新版摒弃了传统中训女,闺塾的段落,直接从花园赏春开始,简洁明快,直接切入主题。

满头翡翠晃眼,一对黑发长辫过腰。只见杜丽娘粉面桃花,杏眼如星,手执一富贵牡丹,孔雀双栖的折扇,舞上台来。着粉衣,披红袍,一曲惹得喝彩: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而着红褂绿裤的小丫鬟则应到:小姐,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阑。(旦)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贴)啊,小姐,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游园赏花之前,女孩儿必要对镜打扮,“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这让我突然想起了罗马尼亚歌曲《照镜子》。看来无论哪个国家的少女,对美的追求,对爱情的向往都是相通的。

打扮完毕,主仆二人前去赏春。那丽娘不由得多有感慨: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小丫鬟伶俐活泼,一对一答,多有体贴。(贴)来此已是花园门首,请小姐进去。(旦)进得园来,看画廊金粉半零星。(贴)小姐,这是金鱼池。(旦)金鱼池,池馆苍苔一片青。(贴)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旦)春香,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贴)便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小姐,这是青山。(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贴)是花都开,惟有那牡丹花还早呢。(旦)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贴)小姐,你听那莺燕叫得好听啊。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二人边舞边唱,伴之云袖,折扇,丫鬟的手帕,或折腰,或反转,美不暇接。加之鼓,笛,笙,三弦,琵琶,古筝等乐器的伴奏,使观众也仿佛来到园中,同她们一同欣赏美景。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