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国小鲜(科举)

首页
日/夜
全屏
字体:
A+
A
A-
第 211 章 吞金兽(二)(1 / 1)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一天没等到回信,卢实就直接带着高程杀到秦放鹤家里来,板着脸要钱。

秦放鹤头大如斗,“非我不尽力,陛下不允,如之奈何啊?”

卢实岿然不动,秦放鹤就问高程,“我记的帐上还有点。”

能不能省啊,我的爷!

原本高程也是个抠搜人,可由俭入奢易,在工研所待久了,见惯了成千上万两的流水,如今也着实阔了,张口就以一种挥金如土的轻描淡写道:“那仨瓜俩枣,够干什么呢?”

秦放鹤:“……”

呵,几万两的仨瓜俩枣,狗日的好气派!

能让几个穷鬼衙门抢破头你信不信?

就见高程又喝了口茶,“我与卢学士大致换算过,若只达倭国也就罢了,若要去往西洋,以钢铁替换同等木材,少说也要三五万斤,甚至更多。”

这还是不必要的部分仍用木材的结果。

剩的那点预算做些小东西也就罢了,但如果真想应用到海船上,扔海里都打不起水花来。

要做成了……高程和卢实对视一眼,眼底都冒出最本质的亢奋和恶劣。

铁船!谁能奈我何?

如遇阻拦者,直接撞上去!

秦放鹤脑子里就像凭空长出来无数个算盘,劈里啪啦拨得响。

银子只是一方面,更关键的其实是铁!

铁!

火器营,枪炮所,铠甲兵器,农具,铁路……都张大了嘴等铁投喂。

为什么要向海外扩张?抢矿!

以如今开采的速度来看,挖出来的都赶不上用得快!

不够,根本不够!高丽那边矿工们的铲子都抡出火星子了,也还是不够。

秦放鹤一边算,一边说给两个讨债鬼听,“……铁价不定,如今虽可以直接用高丽所产铁矿石,但运输、冶炼都需要成本,高丽近,海运价贱,暂且只照每斤十文。

这只是小头,最费钱的还在后期锻造。

初级铁胚杂质多,十斤未必能出多少精钢,而不同部位不同零件需要的钢铁厚度和延展度不同,有的要单独开模,有的则需要铁匠挑选不同品质的铁胚,以对应的锻造之法打造……工程量太大了,就算有数百名铁匠,也要历时数年才能完成,这么多人一日三餐衣食住行,不是个小数目。

再有合金,铜、锡等本钱远超铁,又是一笔……”

船有多大,配套的锅炉、燃气缸就要有多大,这个无论如何都省不了。

轮船入海,势必要在海边就近建造,但迄今为止,世上没有任何一处铁船作坊,以往木船用的上去就压塌了,要摸索新建。

既然出海,就有风险,少不得配齐两侧火炮之流,又要养炮手。

还有一个秦放鹤不愿意,却又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

钢铁船身前所未有,哪怕工研所群英荟萃,也不可能一次不失败……一旦失败,前期投入的资金就基本打水漂,要从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少地瓜头来过。

要么不做,要么全做,可这么一来,其他衙门的份额势必要被挤压,阻力重重。

要是秦放鹤现在就向户部张口要几十万两的款子,不用别人,董春就能直接把折子摔他脸上。

卢实听了,但没完全听,最后只有一句话,“所以没有银子?”

好家伙,你是油盐不进啊!

败家子儿!

秦放鹤没好气道:“我还能凭空变出来不成?”

卢实冷哼一声,就差在脑门儿上挂个横幅:你不行。

秦放鹤一口气憋在心里,不断安慰自己,算了算了,卢党都败了,这是余孽!

你跟个余孽,有什么好计较的?

“这么着,”秦放鹤想了想,“今年还剩五个月,这么干熬也不是法儿,我先想法子向陛下磨一磨,好歹从户部零星抠个几万两。”

一次几万两,多来几次不就有了嘛!

好不容易打发走了两尊瘟神,就见阿嫖姐弟俩从后面钻出来,小姑娘顺势感慨,“原来朝廷也不是那么有钱啊!”

秦放鹤招手让他们过来,闻言笑道:“朝廷么,其实跟家没什么分别,陛下就是户主,各部长官就是大管事,自然也要精打细算。”

近日阿嫖开始跟着母亲学管家,频发诸如“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之类的感慨。

迄今为止,阿嫖的所有教育都是照着实用来的,君子六艺外加管账等等,却不学女红,不事针线,也不下厨。……

迄今为止,阿嫖的所有教育都是照着实用来的,君子六艺外加管账等等,却不学女红,不事针线,也不下厨。

不过后者因为秦放鹤自己喜欢,阿嫖长期耳濡目染,厨艺理论也相当丰富。但女红是真的一点都不做。

她私下里还偷偷跟父母说:“我看那些绣娘一个个脖子也歪了,眼睛也不好,真可怕。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少地瓜弥漫着土腥和作物清香的繁复味道,叫人莫名安心,天元帝边走边看,时不时停下来问几句,难得有几分悠闲。

中间看到挂着的紫嘟嘟的大茄子,天元帝还指着笑,“这个朕认得,便是当初子归你亲自下厨做的茄子。”

秦放鹤也笑,“是。”

天元帝就瞅着他看,秦放鹤秒懂,“若陛下不嫌弃,今日臣也献丑吧。”

天元帝就开心了,扭头对太子说:“你不知道,这小子厨艺很不错。”

太子甚少见到天元帝这般轻快,又是这样随意的口吻,一时又是惊讶,又是受宠若惊,忙道:“是,秦侍郎所学庞杂,儿臣惭愧。”

“殿下言重了,”秦放鹤忙道,“君子远庖厨,臣不过幼时家贫,这才落了个臭毛病,哪里是好张扬的。”

一行人说说笑笑,倒也不觉得远,不知不觉就到了玉米所在的试验田,周幼青赶着出来迎接。

并非他拿大不提前远迎,而是到了这会儿,真就恨不得把眼珠子抠下来粘到玉米秆上照看,生怕有个差池。

三棵玉米都长得齐人高,天元帝倒没嫌弃少,饶有兴致转着看,“呵,倒颇有劲头。”

又指着那棵空的,“这上面怎么没有?”

秦放鹤干咳一声,“这就是来之前跟您提过的,种五得三中二。”

确实一共三株,但不是有一员大将落空了嘛!

天元帝哦哦两声,想起来了,很有点遗憾地拍了拍高挑的玉米秆,“白长这么高……”

咋不结果嘛!

剩下两棵略矮些,但一个挂了俩,一个挂了一根,挺骄傲。

周幼青亲自上前,拨开一点玉米皮与他看,露出里面一排排金灿灿的粒子,莹亮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少地瓜北方啊,一年两熟!这不跟做梦似的!

一年下来,老百姓能多收多少粮食?!

太多了,真的太多了,天元帝心脏怦怦直跳,有生以来第一次觉得有点算不过来。

就好比你打发家里的小子出去要饭,结果本以为一个窝窝头就算了,结果他硬是要回来八菜一汤,这谁受得了!

还有什么?

给他几年育种时间,能中田上二百斤?

眼下土壤最肥沃的地区当属南方长江中下游,那里有着丰富的冲积扇肥田,再加上早年引入的占城稻,相当高产,差不多就是亩产二百多斤。

但是地域局限非常之大,在打下辽宁之前,北方没法儿种稻子啊!

如果周幼青没有夸张,那么这个玉米就会立刻填补北方高产作物的空白。

还顺带着给家畜家禽挣了口粮。

有肉吃了!

“好啊!”天元帝用力吐了口气,久违的笑意在脸上层层绽放。

此刻秦放鹤差不多能猜到天元帝的心理变化,也再次回顾了占城稻这个外来高产物种。

对占城稻的产量,后世一直众说纷纭,所谓史料记载中也不乏歌功颂德的离谱夸张,比如扯到亩产五石,而那个时候一石一百二十斤,也就是亩产六百斤。这不用多想就知道是扯淡,因为完全对不上其他史料。

就算发展到明清、民国,粮食品种和科技、工具改良了几百年了,也到不了那么高产!

倒是另一种说法,结合大禄朝当下的实际情况,秦放鹤比较赞同,那就是北宋晚期占城稻开始引入,南宋发展开来之后达到了亩产260斤左右,明代就激增到350斤左右,比较科学可信。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